“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布克一家用10年时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将孝老爱亲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陈布克是呼和浩特铁路局乌海工务段吉兰泰工区的一名线路工。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布克结识了家住阿拉善盟吉兰泰镇的蒙古族老人布音达勒格。得知老人膝下无子,还患有严重的头痛病,老伴又刚刚过世,心地善良的他和妻子决定照顾老人。
老人年事已高,干家务活儿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陈布克和妻子傲登每天早晨轮流去老人家,为她洗脸、梳头、做饭,干些家务活儿。季节更迭,他们提前为老人备好换季衣物,嘱咐老人适时更换。特别是到了冬天,老人居住的是平房,取暖是个大问题,陈布克早早为老人清理好烟筒,修整好火炉,储存足够的燃煤,并砸成小块,整齐码放在门边,方便老人取用。傲登一有空就陪着老人锻炼身体,动员老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家的房门因为年久失修,开始腐烂、裂缝,风一吹就咯吱咯吱地响个不停,特别是半夜三更刮风时,经常把睡眠不好的老人吵醒。陈布克发现后,二话没说,跑到镇上为老人买了扇铁门换好。
陈布克家并不富裕,他的工资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减少开支,他很少给自己买衣服。可是,无论多困难,他还是要为老人买水果、买衣服。得知老人爱吃鸡肉,他和妻子隔三差五就买来给老人炖上。一开始,陈布克夫妻的行为遭到了周围邻居的种种非议。有人说他们傻,有人说他们是想出风头,亲戚朋友怕他们惹麻烦三番五次劝阻,但他们夫妻二人始终不为所动。老人腰腿不便,并患有头痛病,陈布克和妻子通过看书查资料、咨询医生,自学头部按摩和推拿,给老人揉腿捶背,陪老人聊天,还拿出准备为儿子买电脑的钱带老人去宁夏附属医院看病。
就这样,他们夫妻像照顾亲生母亲一样照顾老人10年,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第一碗准会给老人端去。每逢春节,他们还会特地为老人买上一身新衣裳,备好丰盛的年货,带着儿子到老人家中一起包饺子、看晚会。陈布克的儿子陈达瓦在河北上大学,每年放寒暑假,他都会第一时间赶来看望他的布音达勒格奶奶。
去年以来,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一次,陈布克刚参加完换轨施工就去看望老人,推开门只见老人蜷缩着身体躺在床上,表情非常痛苦。见此情形,他背起老人一路小跑赶到了医院。经过一宿抢救,老人转危为安。还有一阵子,老人大小便失禁,每天要换好几次尿布。担心洗衣粉灼伤老人皮肤,傲登就用肥皂浆洗尿布,晾干、揉搓软后,再帮老人更换。他们曾多次提出接老人到家里住,但要强的老人不愿再给他们添麻烦,最终还是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于是,夫妇俩每逢周末就干脆住在老人家,寸步不离地守候在老人身边。重阳节是老人的生日,每到这一天,陈布克夫妇都会拎着蛋糕和瓜果蔬菜早早来到老人家,为老人庆祝生日。
陈布克和妻子10年如一日照顾素昧平生的蒙古族老人,赢得了街坊邻居和同事的赞许,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把这一美德传承下去。”陈布克说。
“家庭和睦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在与段利繁的接触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便是她的善良和对家庭的付出。“再苦不能疏忽老人”“再苦不能苦了两个侄儿”……这是她嘴里念叨最多的话,也是她对家的概念最好的诠释。
段利繁和丈夫翟勇于1988年在老家乌兰察布结婚,那时候两家老人都已年近70岁,没有劳动能力,家里吃水、买粮都成问题。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婚后,夫妻俩在自己家附近租了房子,把两家老人从农村接过来安顿好。
结婚的前3年里,段利繁和翟勇不舍得吃肉、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过年过节时买上几斤肉也给老人们全部送了过去。
为了能够多挣点儿钱贴补家用,翟勇白天正常上班,晚上12点还去一家企业烧锅炉,一直工作到早晨6点,然后接着上班。后来,这家企业的领导得知翟勇是个大学生,就照顾他,让他夜班搞化验。
段利繁每天下班后忙完一家人的饭还要给一家针织厂缝手套上漏织的口子,为家里添点儿收入,每天工作到深夜2点才休息。有时候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可为了能让老人生活得好一点儿,她在头上拍拍凉水接着缝。
1996年,段利繁随翟勇一起来到乌海工作,那时候两家老人只剩下段利繁的妈妈和婆婆,于是段利繁将两位老人也带到了乌海,全家人挤在一间租来的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生活十分窘迫。段利繁一直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再苦也不能疏忽老人。
2009年,91岁的婆婆糊涂了,吵着要回老家。这让段利繁特别为难,拗不过老人三番五次的要求,段利繁把老人送回了老家,贷款为老人盖起了红砖房,又花钱请来旁边邻居照顾老人。他们逢年过节都回去陪老人,老人吃的、用的、穿的都给准备齐全,直到老人96岁时去世。
1999年,翟勇的二哥去世,二嫂离家出走,两个孩子无人照顾。段利繁毫不犹豫地将两个孩子接到自己家,7个人挤在20平方米的小屋里。
为了培养两个侄儿,段利繁可以说操碎了心。由于受到家庭变故的打击,两个孩子早早就辍了学。段利繁想:“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于是,段利繁花钱让兄弟俩分别学了厨艺和汽修。侄儿学成后,段利繁又开始操心他们的工作问题,其中一个侄儿辗转找了几份工作都干不长。后来,段利繁和翟勇一咬牙贷款为他开了一家冷饮店,然而一年后由于亏本而关门。
如今,女儿和两个侄儿已经都有了工作,这让段利繁颇感欣慰。“虽然现在的日子过得苦了点,但为了亲人和这个家,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段利繁说。
一个好家风邻里皆受益
在乔连峰的身上,记者看到了诸多优良品质:“勤劳务本”“开拓钻研”“拥有兼济他人的胸怀”……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品质的积淀成为乔连峰家的家风,这些家风如同春风般感染着左邻右舍,也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乔连峰与丈夫王保林从1999年开始养殖蛋鸡,十几年来,在她的辛勤耕耘和劳作下,她家的养殖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6月5日,她正式注册成立乌海市恒硕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乔连峰富了,但对前来学习和取经的居民,她从不隐瞒成功的经验和养殖技术。几年来,她先后扶持和帮助了很多本村和邻村的养殖户。
在蛋鸡养殖上成功了,但她认为养鸡再挣钱也不能荒了自己的土地。望着收成并不理想的土地,她决心再试一试。她把养鸡挣的钱,投入在土地上。遇到技术问题就找农技部门,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田间操作的规程。她向农业技术员请教,了解了农药的药性及喷施原理,清楚了化肥的结构和功用。
经过一年的实践,凭着韧劲和吃苦精神,她种田取得了成功,赢利了4万元左右。她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经验:以前种田的收入少,是因为科学化水平低。她和爱人王保林商量:“不能看着乡亲们种地不打粮,咱们帮帮他们吧”。爱人心疼她说:“你够辛苦的了,就别操心别人家的事了。”可她想:我不能只富了自己,得帮大家一起致富,我帮不上别的,种地我还行。在做通爱人工作后,她就把几户村民联系起来,为他们讲秋整地、春保墒,讲科学施肥的道理,讲农药的喷施和注意事项。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村里其他几户种地能手也加入了传、帮、带的行列,荒芜的土地重新显出生机。
乔连峰的日子富裕了,可她从来没有忘记父老乡亲。每到过节,乔连峰都会拿出鸡肉鸡蛋送给当地的五保户、困难户。本村有一个鳏寡老人无人照料,乔连峰一直照顾着这位老人。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越来越差,2011年,乔连峰索性将老人接回家供养。老人逢人就夸:“连峰,好!”。老人用她所能表达的方式表达着对乔连峰的感激之情。
“家风好了社会风气才会好”
“家风好了,社会风气才会好。”这是苗芬对于家风的理解。多年来,她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精心建设自己的小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那一份责任。
苗芬曾是一名失业职工,2001年,她创业成立苗芬家政服务公司。十几年来,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在海南区家喻户晓的知名家政服务公司。苗芬和丈夫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扶危助困,先后帮助30多名下岗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公司优先为孤独无助的老人、困难家庭提供服务,而且坚持最低收费标准。
为了给承担不起服务费的特殊困难家庭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苗芬发动公司员工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每个服务队员每月坚持奉献一个工作日,做三次志愿服务活动。她坚持每周带领志愿服务小组到服务对象家服务一次。
在他们的教育下,儿子刘强听话懂事,性格开朗,深知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家里的一切事务无暇顾及,只要星期天一回家,便主动承担全部家务,为爸爸妈妈分担。
他们的辛勤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苗芬家政服务公司得到社会的高度肯定认可。他们一家用善良的心、朴实的行动,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天地,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
助人是快乐的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诚心诚意地帮助别人。”2015年,获得自治区邻里互助“最美家庭”称号的王凤婷说。
残疾人刘根柱,一家五口人,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2001年,他的二女儿考入大学,但他没有能力提供学杂费用,无助的他想起了王凤婷夫妇。其实,退休后,王凤婷的家庭也并不富裕,退休金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平时爱帮助人,并没有存下多少钱。当她看到刘根柱求助的眼神、了解到孩子强烈的求学愿望时,一种自然的母爱之情油然而生。她同丈夫商量后,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以每年2000余元的费用帮助刘根柱的女儿完成了大学学业。要知道,每年以2000余元帮助别人,对于每月只有500余元退休金的她意味着四年只能省吃俭用了。
王凤婷和丈夫曾多次捐助他们家乡安徽的一所小学,深受学校师生的爱戴。2004年,得知王凤婷夫妇要回乡祭祖的消息后,校方热情地把夫妇俩邀请到学校,全校师生还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让他们难以忘怀。
退休后的王凤婷一直没闲着,热衷于她喜爱的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协助居民主任做好社区工作。她平时走家串户,帮助大龄青年牵线搭桥,成全了一对对美好的姻缘;热心调解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矛盾纠纷,将彼此之间怨气及时化解,消除了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一年,她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了多年堆积在居民区的“垃圾山”问题,受到了居民的一致称赞。
她和丈夫共同生活了四十年,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体谅、互敬互爱,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共同磋商决定,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家庭气氛非常融洽,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作为一名女性,王凤婷细心照顾家庭、赡养老人,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治家的美好品格谱写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动人乐章,成为了幸福家庭的代表。(记者崔建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布克一家用10年时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将孝老爱亲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陈布克是呼和浩特铁路局乌海工务段吉兰泰工区的一名线路工。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布克结识了家住阿拉善盟吉兰泰镇的蒙古族老人布音达勒格。得知老人膝下无子,还患有严重的头痛病,老伴又刚刚过世,心地善良的他和妻子决定照顾老人。
老人年事已高,干家务活儿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陈布克和妻子傲登每天早晨轮流去老人家,为她洗脸、梳头、做饭,干些家务活儿。季节更迭,他们提前为老人备好换季衣物,嘱咐老人适时更换。特别是到了冬天,老人居住的是平房,取暖是个大问题,陈布克早早为老人清理好烟筒,修整好火炉,储存足够的燃煤,并砸成小块,整齐码放在门边,方便老人取用。傲登一有空就陪着老人锻炼身体,动员老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家的房门因为年久失修,开始腐烂、裂缝,风一吹就咯吱咯吱地响个不停,特别是半夜三更刮风时,经常把睡眠不好的老人吵醒。陈布克发现后,二话没说,跑到镇上为老人买了扇铁门换好。
陈布克家并不富裕,他的工资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减少开支,他很少给自己买衣服。可是,无论多困难,他还是要为老人买水果、买衣服。得知老人爱吃鸡肉,他和妻子隔三差五就买来给老人炖上。一开始,陈布克夫妻的行为遭到了周围邻居的种种非议。有人说他们傻,有人说他们是想出风头,亲戚朋友怕他们惹麻烦三番五次劝阻,但他们夫妻二人始终不为所动。老人腰腿不便,并患有头痛病,陈布克和妻子通过看书查资料、咨询医生,自学头部按摩和推拿,给老人揉腿捶背,陪老人聊天,还拿出准备为儿子买电脑的钱带老人去宁夏附属医院看病。
就这样,他们夫妻像照顾亲生母亲一样照顾老人10年,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第一碗准会给老人端去。每逢春节,他们还会特地为老人买上一身新衣裳,备好丰盛的年货,带着儿子到老人家中一起包饺子、看晚会。陈布克的儿子陈达瓦在河北上大学,每年放寒暑假,他都会第一时间赶来看望他的布音达勒格奶奶。
去年以来,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一次,陈布克刚参加完换轨施工就去看望老人,推开门只见老人蜷缩着身体躺在床上,表情非常痛苦。见此情形,他背起老人一路小跑赶到了医院。经过一宿抢救,老人转危为安。还有一阵子,老人大小便失禁,每天要换好几次尿布。担心洗衣粉灼伤老人皮肤,傲登就用肥皂浆洗尿布,晾干、揉搓软后,再帮老人更换。他们曾多次提出接老人到家里住,但要强的老人不愿再给他们添麻烦,最终还是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于是,夫妇俩每逢周末就干脆住在老人家,寸步不离地守候在老人身边。重阳节是老人的生日,每到这一天,陈布克夫妇都会拎着蛋糕和瓜果蔬菜早早来到老人家,为老人庆祝生日。
陈布克和妻子10年如一日照顾素昧平生的蒙古族老人,赢得了街坊邻居和同事的赞许,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把这一美德传承下去。”陈布克说。
“家庭和睦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在与段利繁的接触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便是她的善良和对家庭的付出。“再苦不能疏忽老人”“再苦不能苦了两个侄儿”……这是她嘴里念叨最多的话,也是她对家的概念最好的诠释。
段利繁和丈夫翟勇于1988年在老家乌兰察布结婚,那时候两家老人都已年近70岁,没有劳动能力,家里吃水、买粮都成问题。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婚后,夫妻俩在自己家附近租了房子,把两家老人从农村接过来安顿好。
结婚的前3年里,段利繁和翟勇不舍得吃肉、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过年过节时买上几斤肉也给老人们全部送了过去。
为了能够多挣点儿钱贴补家用,翟勇白天正常上班,晚上12点还去一家企业烧锅炉,一直工作到早晨6点,然后接着上班。后来,这家企业的领导得知翟勇是个大学生,就照顾他,让他夜班搞化验。
段利繁每天下班后忙完一家人的饭还要给一家针织厂缝手套上漏织的口子,为家里添点儿收入,每天工作到深夜2点才休息。有时候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可为了能让老人生活得好一点儿,她在头上拍拍凉水接着缝。
1996年,段利繁随翟勇一起来到乌海工作,那时候两家老人只剩下段利繁的妈妈和婆婆,于是段利繁将两位老人也带到了乌海,全家人挤在一间租来的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生活十分窘迫。段利繁一直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再苦也不能疏忽老人。
2009年,91岁的婆婆糊涂了,吵着要回老家。这让段利繁特别为难,拗不过老人三番五次的要求,段利繁把老人送回了老家,贷款为老人盖起了红砖房,又花钱请来旁边邻居照顾老人。他们逢年过节都回去陪老人,老人吃的、用的、穿的都给准备齐全,直到老人96岁时去世。
1999年,翟勇的二哥去世,二嫂离家出走,两个孩子无人照顾。段利繁毫不犹豫地将两个孩子接到自己家,7个人挤在20平方米的小屋里。
为了培养两个侄儿,段利繁可以说操碎了心。由于受到家庭变故的打击,两个孩子早早就辍了学。段利繁想:“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于是,段利繁花钱让兄弟俩分别学了厨艺和汽修。侄儿学成后,段利繁又开始操心他们的工作问题,其中一个侄儿辗转找了几份工作都干不长。后来,段利繁和翟勇一咬牙贷款为他开了一家冷饮店,然而一年后由于亏本而关门。
如今,女儿和两个侄儿已经都有了工作,这让段利繁颇感欣慰。“虽然现在的日子过得苦了点,但为了亲人和这个家,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段利繁说。
一个好家风邻里皆受益
在乔连峰的身上,记者看到了诸多优良品质:“勤劳务本”“开拓钻研”“拥有兼济他人的胸怀”……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品质的积淀成为乔连峰家的家风,这些家风如同春风般感染着左邻右舍,也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乔连峰与丈夫王保林从1999年开始养殖蛋鸡,十几年来,在她的辛勤耕耘和劳作下,她家的养殖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6月5日,她正式注册成立乌海市恒硕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乔连峰富了,但对前来学习和取经的居民,她从不隐瞒成功的经验和养殖技术。几年来,她先后扶持和帮助了很多本村和邻村的养殖户。
在蛋鸡养殖上成功了,但她认为养鸡再挣钱也不能荒了自己的土地。望着收成并不理想的土地,她决心再试一试。她把养鸡挣的钱,投入在土地上。遇到技术问题就找农技部门,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田间操作的规程。她向农业技术员请教,了解了农药的药性及喷施原理,清楚了化肥的结构和功用。
经过一年的实践,凭着韧劲和吃苦精神,她种田取得了成功,赢利了4万元左右。她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经验:以前种田的收入少,是因为科学化水平低。她和爱人王保林商量:“不能看着乡亲们种地不打粮,咱们帮帮他们吧”。爱人心疼她说:“你够辛苦的了,就别操心别人家的事了。”可她想:我不能只富了自己,得帮大家一起致富,我帮不上别的,种地我还行。在做通爱人工作后,她就把几户村民联系起来,为他们讲秋整地、春保墒,讲科学施肥的道理,讲农药的喷施和注意事项。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村里其他几户种地能手也加入了传、帮、带的行列,荒芜的土地重新显出生机。
乔连峰的日子富裕了,可她从来没有忘记父老乡亲。每到过节,乔连峰都会拿出鸡肉鸡蛋送给当地的五保户、困难户。本村有一个鳏寡老人无人照料,乔连峰一直照顾着这位老人。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越来越差,2011年,乔连峰索性将老人接回家供养。老人逢人就夸:“连峰,好!”。老人用她所能表达的方式表达着对乔连峰的感激之情。
“家风好了社会风气才会好”
“家风好了,社会风气才会好。”这是苗芬对于家风的理解。多年来,她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精心建设自己的小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那一份责任。
苗芬曾是一名失业职工,2001年,她创业成立苗芬家政服务公司。十几年来,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在海南区家喻户晓的知名家政服务公司。苗芬和丈夫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扶危助困,先后帮助30多名下岗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公司优先为孤独无助的老人、困难家庭提供服务,而且坚持最低收费标准。
为了给承担不起服务费的特殊困难家庭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苗芬发动公司员工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每个服务队员每月坚持奉献一个工作日,做三次志愿服务活动。她坚持每周带领志愿服务小组到服务对象家服务一次。
在他们的教育下,儿子刘强听话懂事,性格开朗,深知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家里的一切事务无暇顾及,只要星期天一回家,便主动承担全部家务,为爸爸妈妈分担。
他们的辛勤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苗芬家政服务公司得到社会的高度肯定认可。他们一家用善良的心、朴实的行动,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天地,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
助人是快乐的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诚心诚意地帮助别人。”2015年,获得自治区邻里互助“最美家庭”称号的王凤婷说。
残疾人刘根柱,一家五口人,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2001年,他的二女儿考入大学,但他没有能力提供学杂费用,无助的他想起了王凤婷夫妇。其实,退休后,王凤婷的家庭也并不富裕,退休金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平时爱帮助人,并没有存下多少钱。当她看到刘根柱求助的眼神、了解到孩子强烈的求学愿望时,一种自然的母爱之情油然而生。她同丈夫商量后,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以每年2000余元的费用帮助刘根柱的女儿完成了大学学业。要知道,每年以2000余元帮助别人,对于每月只有500余元退休金的她意味着四年只能省吃俭用了。
王凤婷和丈夫曾多次捐助他们家乡安徽的一所小学,深受学校师生的爱戴。2004年,得知王凤婷夫妇要回乡祭祖的消息后,校方热情地把夫妇俩邀请到学校,全校师生还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让他们难以忘怀。
退休后的王凤婷一直没闲着,热衷于她喜爱的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协助居民主任做好社区工作。她平时走家串户,帮助大龄青年牵线搭桥,成全了一对对美好的姻缘;热心调解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矛盾纠纷,将彼此之间怨气及时化解,消除了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一年,她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了多年堆积在居民区的“垃圾山”问题,受到了居民的一致称赞。
她和丈夫共同生活了四十年,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体谅、互敬互爱,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共同磋商决定,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家庭气氛非常融洽,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作为一名女性,王凤婷细心照顾家庭、赡养老人,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治家的美好品格谱写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动人乐章,成为了幸福家庭的代表。(记者崔建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