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当日上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蒙古展览馆、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第11个国家文化遗产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内蒙古展览馆拉开帷幕。活动现场揭晓呼和浩特地区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寿阳鼓等11项上榜。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付东海出席开幕式并观看非遗展演。
本次活动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传承及互动、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展等内容。在内蒙古展览馆广场,以内蒙古自治区世界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长调、马头琴为代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太平鼓舞、寿阳鼓、脑阁、踢鼓子秧歌等进行了精彩表演。在内蒙古展览馆内中心舞台举行了蒙古族28个部落的服饰知识讲解及模特走秀。
活动中,来自呼和浩特市的非遗项目赛罕窗花、蒙古族香牛皮靴制作工艺、青城面塑、土默特左旗剪纸、微型仿真工艺制作技艺、新城蛋雕、蒙古皮画、银家泥塑、德兴源烧麦、武川莜面制作技艺、归绥传统面点制作技艺、青城糖画等进行了展演,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大餐。现场还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展示呼和浩特地区的非遗项目。此外,当日8时至22时,在Z315/6次列车上,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包头铁路客运段呼京车队组织开展晋剧、爬山调、和林格尔剪纸、武川莜面制作技艺、蒙古皮画、蒙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表演,在车厢里与乘客互动传习。通过此次宣传展示和体验活动,倡导非遗保护理念,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本次活动向内蒙古大学、市图书馆赠送《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文集》,颁发呼和浩特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牌匾,并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放2016年传习补贴。
据了解,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项目78个,自治区级项目342个,盟市级项目1190个,旗县级项目2310多项。有国家级传承人4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64名,盟市级传承人2104名,旗县级传承人3732名。(记者 王中宙)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付东海出席开幕式并观看非遗展演。
本次活动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传承及互动、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展等内容。在内蒙古展览馆广场,以内蒙古自治区世界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长调、马头琴为代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太平鼓舞、寿阳鼓、脑阁、踢鼓子秧歌等进行了精彩表演。在内蒙古展览馆内中心舞台举行了蒙古族28个部落的服饰知识讲解及模特走秀。
活动中,来自呼和浩特市的非遗项目赛罕窗花、蒙古族香牛皮靴制作工艺、青城面塑、土默特左旗剪纸、微型仿真工艺制作技艺、新城蛋雕、蒙古皮画、银家泥塑、德兴源烧麦、武川莜面制作技艺、归绥传统面点制作技艺、青城糖画等进行了展演,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大餐。现场还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展示呼和浩特地区的非遗项目。此外,当日8时至22时,在Z315/6次列车上,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包头铁路客运段呼京车队组织开展晋剧、爬山调、和林格尔剪纸、武川莜面制作技艺、蒙古皮画、蒙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表演,在车厢里与乘客互动传习。通过此次宣传展示和体验活动,倡导非遗保护理念,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本次活动向内蒙古大学、市图书馆赠送《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文集》,颁发呼和浩特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牌匾,并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放2016年传习补贴。
据了解,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项目78个,自治区级项目342个,盟市级项目1190个,旗县级项目2310多项。有国家级传承人4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64名,盟市级传承人2104名,旗县级传承人3732名。(记者 王中宙)
发布评论: